首页 > Case

Case

中国汽车工程学会:智能驾驶智算数据平台发展研究报告

  

中国汽车工程学会:智能驾驶智算数据平台发展研究报告

  该报告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人工智能分会、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等联合发起,清华大学、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牵头编制,聚焦智能驾驶智算数据平台的定义、现状、痛点及建设路径,旨在通过行业级平台整合数据、算力、算法资源,破解智能驾驶研发瓶颈,核心内容如下:

  智能驾驶智算数据平台是服务于智能驾驶模型开发与测试的 “数据 - 算力 - 算法” 综合服务平台,分为企业级(单一主体自用)与行业级(跨主体共享)两类:

  核心目标:解决智能驾驶领域 “数据碎片化、算力分散、算法适配不足” 问题,支撑端到端自动驾驶模型的训练、测试与落地;

  技术底座:以 GPU / 专用 AI 芯片并行集群为硬件核心,支持深度学习模型开发,推动车辆感知、决策、规划等能力趋近线. 行业级平台预期功能

  数据服务:数据汇聚与传输、确权鉴权、清洗脱敏、质量评估、交易共享等,解决 “数据孤岛” 与合规流通问题;

  算力服务:跨地域算力汇聚、异构算力支持(GPU/TPU/FPGA)、资源隔离调度、性能监控,优化算力资源配置;

  算法服务:基础算法库、数据标注模型、仿真测试环境、模型训练 / 剪枝工具,降低企业研发成本,统一技术标准。

  特斯拉:通过 “影子模式” 采集标准化数据,算力规模达 100 EFLOPS(FP16),引领 BEV、端到端技术,兼具高保真仿真能力;

  Waymo:依托 Google 用户网络实现数据标注,高保真仿真补充真实数据;

  英伟达:推出 Drive 系列平台(含仿真工具 DRIVE Sim),与奔驰等车企合作,提供全栈式智驾研发支持。

  GAIA-X(欧盟):构建欧洲数据主权基础设施,制定数据共享标准与信任框架,保障数据可控性与互操作性;

  Catena-X(德国主导):聚焦汽车供应链数据共享,基于 GAIA-X 原则建立端到端数据链,为智驾数据流通提供借鉴。

  企业端:整车企业(吉利、小鹏、理想等)、智驾供应商(商汤、华为)、互联网厂商(阿里、百度、腾讯)纷纷布局智算中心,例如阿里张北智算中心规模达 12 EFLOPS,商汤绝影算力达 23 EFLOPS;

  政府端:2023 年起政府智算中心加速建设,多地规划 1000P 以上算力(如甘肃庆阳 3500PFLOPS),17 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测试区、7 个车联网先导区积累海量路侧数据;

  示范区端:20 个 “车路云一体化” 试点城市推动路侧感知与云控平台协同,为数据 / 算力汇聚奠定基础。

  国产算力 / 框架适配不足:AI 算力以英伟达 GPU 为主,国产芯片(华为昇腾、寒武纪)规模化出货有限;AI 框架(如华为 MindSpore)市占率低,工具链兼容性、算子完备性落后于 TensorFlow/PyTorch;

  数据共享机制缺失:公开数据集(如 nuPlan、Waymo Open Dataset)远少于国外,企业数据格式不统一,Corner Case(极端场景)数据占比不足 5%,且确权、定价、合规流通规则模糊;

  人才与技术路径瓶颈:AI 与汽车复合型人才缺口大(预计 2030 年需求 600 万,供给仅 200 万),端到端架构(分块式 / 一体式)技术路径不明确,模型结构、高价值数据不足制约研发。

  高价值数据稀缺:常规驾驶数据充足,但事故数据、Corner Case 数据占比极低,仿真场景生成依赖手动设计,无法支撑复杂场景模型训练;

  成本与流通难题:数据采集 / 标注成本占比高(人工核验率仍高),企业间数据格式不统一,敏感数据(舱内 / 地理信息)合规边界模糊,共享意愿低;

  安全与确权空白:数据加密、追踪技术不成熟,产权界定与定价机制缺失,担心数据泄露或被无偿使用。

  国产生态弱势:自建算力中心中国产 AI 卡占比低于 10%,面临框架适配、大规模调度难题,依赖英伟达产品存在 “卡脖子” 风险;

  资源分配不均:整车企业 / 头部供应商算力基本满足需求,高校与中小企业算力严重不足,制约技术研发进度。

  技术路径不确定:70% 企业已启动端到端模型训练,但整车企业倾向分块式(加速量产)、智驾供应商倾向一体式(长期潜力),模型结构与训练算法尚未定型;

  平台建设顾虑:企业支持行业级平台建设,但担忧资金投入大、商业模式不清晰,且需国家层面突破合规与流通机制。

  机制层面:搭建行业协作平台,联合攻克感知、决策等技术难题,加速智能驾驶商业化;

  数据层面:建立可信数据交易平台,疏通高价值数据流通渠道,释放数据资产价值;

  总体定位:汽车行业 AI 关键要素流通的 “依托服务机构”,打造公信力强的行业基础设施;

  风险点:资金需求大(单一主体难支撑)、技术迭代快(平台可能落后于需求)、政策不确定(数据合规 / 自动驾驶政策未明晰)、市场认可度不足(企业观望态度);

  公信力技术:需突破资源标准化、质检、数据安全(隐私计算 / 区块链)技术;

  依托现有资源:以智能网联示范区、车路云试点城市为基础,整合路侧 / 车端 / 云端数据与算力,快速搭建核心功能;

  重点突破:制定数据存储 / 格式标准,接入标注、仿真等基础服务,推动设备互联互通。

  机制创新:搭建行业级数据交易系统(确权 / 定价 / 追踪)、算力调度平台(闲置算力有偿共享)、算法授权市场;

  生态扩展:联合头部企业、高校开展技术攻关,举办行业竞赛,推动数据 / 算力 / 算法跨区域流通,形成开放共赢生态。

  生态:建立数据 / 算法商业化模式,举办行业竞赛,参与国家标准制定,实现收支平衡。

  报告指出,行业级智能驾驶智算数据平台是破解我国智能驾驶 “数据孤岛、算力不均、生态薄弱” 的关键基础设施。需以 “数据为核心、算力为支撑、算法为辅助”,通过 “国家推动 + 市场运作” 模式,分阶段突破标准规范、资源整合与商业化难题,最终构建自主可控的智能驾驶生态,助力我国从 “跟跑” 向 “领跑” 转变,加速高级别自动驾驶的研发与落地。